古代取痰法
小儿感冒、咳嗽、哮喘,每每与肺内停积痰浊有关。痰浊不去,咳嗽气喘不止!是故化痰为第一要务。中药化痰分寒痰与热痰。其实,无论寒热,痰总为病理产物,总为津液凝炼而成。在推拿,由于其为机械力学原理,由于其通过作用于经络和穴位而化痰。特别是排痰取痰更相当于疏通下水道。因此,研究推拿取痰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。
近读清代名医夏禹铸的《幼科铁镜》,其有“取痰”一法,印象颇深。介绍于后:“儿胃有实痰。药解不散。惟有取法。前人取之。多有壅筑喉内。不吐出。又不下去。因不敢取。予偶见修养家作练功大睡法。眼翻气筑时。于气海穴以手指曲节抵之。一放即活。予因悟及取痰不出又不下者。以是法行之。果即下。复取便出。经验过历历不爽。此因诗悟礼。触类旁通。万病俱可因端起悟。何可秘而不传。(取喉内痰。将儿中指捋至尖。数下。推涌泉穴。左转不揉。以指对抵颊车穴。以耳挖爬舌上。即吐。)”
其法为:
1.以拇指或食指指间关节髁按于肚脐下的气海穴,用力点按至患儿最大忍受度时,略停留数秒,放开,反复点按约10次。
2.一手握患儿手腕,一手食中二指屈曲,从患儿中指根向指尖推捋数十次。
3.旋推涌泉穴,要求顺时针方向转圈约1分钟(临床可两手同时外旋方向推双涌泉)。
4.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两颊车穴约1-2分钟。
5.用棉签或鸡翎毛(原文为掏耳棒)置于舌后部搅动数下,以催吐。
笔者认为这些操作有一定道理,可配合传统运内八卦、推板门、揉丰隆、点按缺盆、揉天突、捏挤大椎、揉肺俞、抱肚法等以增强排痰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