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有妈妈怀疑自己的小儿有积滞。
积滞是传统中医的病名,也是其特色。
“积”是堆积,“滞”是停滞。也有人认为,积指有形之物,滞指无形之物。总之指某种物质停留了,不流动了,不通了。就人体而言。主要是食积和宿便。食积大多在胃。也可能在肠,但食积在胃为主。因为饮食经过胃之后,在肠道中就逐渐变成粪便了。故有食积在胃,宿便在肠之说。虽然二者理论上有别,但作为病理产物,食积和便秘都阻塞气机,影响消化和吸收。因此二者都属于积滞的范畴。
积滞的第一个阶段是饮食或粪便的停留。
停留久了,到第二阶段,气的运行会受到影响,气机就不通。
停留更久,到第三个阶段,因为气机不通,脾胃功能将受到影响,于是会产生慢性营养不良。
停留得更久,到了第四个阶段,不仅营养不良。最终会影响到生长发育。这个时候,小孩的身高体重就不达标了。
传统中医认为第一、二阶段是实证。第三、四阶段是虚证。
当然临床绝对的虚和实都比较少见。最多的是虚和实夹杂。
如何判断积滞的虚和实呢?
我的临床经验总结成两句话“实在脘腹”和“虚在全身”。
实在脘腹为第一和第二阶段。这个时候,食积在胃,宿便在肠,气机阻滞不通。小儿的脘腹将会胀满,膨隆,疼痛,敲得膨膨响(积气为主)或冬冬响(积食或宿便为主),有时还能看见肠子的形状,听到胃肠内的水荡漾的声音。这时候的大便可能有两种情况,一是解不除大便,多为宿便不能排出。一是腹泻,表明人体还在自我调节,还能将不消化的东西,如食积或糟粕排出。这时候千万不能止泻啊!由于脘腹有积滞,气机不通,腐浊之气将上犯,于是有呃气、嗳气、口臭、苔腻等。部分小儿出现呕吐,这时候的呕吐同腹泻一样,是排除积滞的自我调节反应。这种呕吐不能止,也止不住。由于脘腹有积滞,胃肠内的重量和压力增加。如果平卧,重量压迫小孩子不好受,于是小儿就喜欢爬着睡,喜欢不断翻身(因为长期一个姿式时,重量始终压迫一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不好受)。这时候小儿的指纹是滞的,颜色可能紫色,脉多为涩脉。
虚在全身为第三和第四阶段。这个时候,因为营养不良,小儿将面黄肌瘦,面部白斑,四肢无力,少气懒言,目无光彩,精神不好,注意力不集中,头昏。最终身高体重不达标,五迟(出牙迟,语言迟,头发迟或如稀疏,站迟,走路迟)、五软(颈软、手软无力,脚软不能步,腰软不能直、口软吞咽困难)等。还可见到汗多等全身症状。
关于积滞的治疗首选应该是推拿。小儿推拿治疗积滞的疗效优于药物。
这是因为,虽然古人在化积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如面食积滞用麦芽,谷物积滞用谷芽,肉类积滞用山楂,莱菔子化各种积滞,鸡内金能化石头,隔山消消导食积,大黄通便等等。但请注意!小儿本身就有积滞了,就有东西停留在胃肠了。这时候,哪怕药物煎水或制成药片,或粉剂,或糖浆(积滞时最不科学的制剂)。只要内服药物,药物必然靠脾胃去转运和吸收,这对于脾胃来说就是负担,就可能会加重病情。这是许多名老中医处方正确,配伍精良,但小儿服药后仍然不受,甚至呕吐的原因(前面已经说过积滞时呕吐的意义和作用)。《小儿推拿广意》总结得好“积滞不思食要节乳”意思就是说已经积滞了,就千万不要再贪食去加重脾胃负担。治疗时只能节乳,即少吃一顿,使脾胃休息一下,如果积滞初积,在第一、二阶段,靠自己的调节就会好了。
而小儿推拿因为不用药,不会增加脾胃负担,同时特殊有效的穴位和方法使其在治疗积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治疗实证的代表穴位为板门、四横纹、小横纹、胃、大肠、六腑、捏脊、下七节骨。
治疗虚证的代表穴位为脾经、足三里、肚脐、捏脊、上七节骨,以及运土入水与运水入土等。
此外,直接在脘腹部运用摩法、揉法、振法、荡法、挪法、抱肚法等效果也很明显。
一般而言,治疗实证1-6次就可以见效。虚证则需要长期坚持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