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 改善小儿睡眠的小儿推拿思路与体会

评论228

小儿的睡眠关系到小儿的成长,特别是关系到智力的发育。中医认为“静则精生”,“静则形成”也就是说只有在睡眠状态形体才能构建,身高和体重才会增长。才能有精明和聪慧。设想一下,如果我们能让每一个中国儿童每天能多获得1小时的睡眠,那么未来中国人的体格和智力将获得怎样的进展呢?

正因为如此,我们一直将改善小儿睡眠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。

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
在现有中西医儿科教材和著作中,在现有小儿推拿文献中,都没有“改善睡眠”这一专题。

我查阅了大量资料,与睡眠不良有关的:成人是“不寐”小儿是“夜啼”

于是,改善小儿睡眠,我们是从夜啼开始的。

为什么小儿会夜啼呢?

传统中医认为是心(肝)火、惊恐和脾寒。心火和惊恐好理解。心肝有火,热扰神明。肝性喜动,当然就睡不安稳了。受到惊吓,心神无主,惊则气乱,哪有不哭,不找娘的道理?

但关于脾寒的机理真不好理解。我查了一下,关于夜啼为脾寒的理论最早来自隋朝的医学博士巢元方。这也是今天几乎所有书籍引以为证的内容。《诸病源候论·夜啼候》原文为“小儿夜啼者,藏冷故也。夜阴气盛,与冷相搏则冷动,冷动与脏气相并,或烦或痛,故令小儿夜啼也。”

注意:原文中确实认为存在“脏冷”但没有指明是何脏。是脾吗?还是心?仔细阅读发现脏冷产生夜啼有一个必要条件,就是要在夜晚与冷气相搏产生“冷动”并与“脏气”相并这一特殊病机。如果脏冷可以理解为脾寒的话,那么冷动与脏气相并之脏气又是什么呢?这才是夜啼的根本原因。好在有下一句“或烦或痛”。烦是一种感觉,痛也是一种感觉。感觉者心之神功也。经云“诸痛痒疮(烦)皆属于心”。所以,按照原文,引起夜啼的还是心,是因为烦而扰心,痛而忧心,痒而揪心,惊而乱心。《保婴撮要·夜啼》也支持这一观点。指出:“夜则阴盛阳衰,脾寒愈甚,寒邪凝滞,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”。推之广矣,凡是能让小孩子不安宁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睡眠。

据此,我们在临床设立了宁心安神,平肝镇静的小儿推拿基础方。适用于一切夜啼、惊恐和睡眠的改善。主要穴位有天河水、二马、五指节、掐精威、黄蜂出洞等。疗效还不错。

关于小儿睡眠。有几条定理和一些实验很有意思。它们是:

1.半岁以内的小儿分不清白天和晚上,1岁以内的小儿才慢慢分清楚昼夜,3岁以上的小儿才逐渐懂得白天该干啥,晚上该干啥!

2.哭是小儿的天性。适当的哭是身体发育,特别是机体协调性和胸肺发育的需要。英国研究发现,正常婴儿都要哭。认为只要每天哭的总时间在2小时以内都属于正常。不哭反而有问题。

3.小儿哭是环境不适,或情感交流的需要。环境不适了,还是需要交流(哭)来提醒家长。所以,说到底还是情感交流。

4.3的来源在于下面的实验。小儿哭了,以中国为代表的妈妈们总是喂食、饮水、增衣(冬天)或纳凉(夏天),或揉腹(认为肚子不舒服)。再一看,尿布湿了脏了,于是换了尿布,小儿不哭了,于是得出小儿啼哭是生存环境不适的观点。但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室温和饱食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喂食、饮水、增衣(冬天)、纳凉(夏天),或揉腹(认为肚子不舒服)只是拍一拍,哄一哄,小儿也不会哭了。他们也看到尿布湿了脏了,于是取下尿布。却将就原来湿了脏了的尿布重新塞一下,小儿也不哭了。并没有给孩子换尿布啊!这更加证明了一般情况下小儿的夜啼只是情感交流的需要!

现在来看小儿为什么会夜啼。

小儿天性需要哭,小儿在啼哭声中成长。每天都需要不超过2小时左右的哭!!!!

小儿天性需要情感交流。白天,小儿身旁总有亲人,他的一举一动得到关注,他满足了!

小儿分不清黑夜和白天,他还没有建立起正常的昼夜节律。他还不知道晚上不能哭。

晚上大人睡着了,小儿的一举一动再也没有人理会。他轻言细语唤不醒劳累了一天的父母,他就只好高声啼叫,以唤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了。但他本身不懂事。他不知道晚上是不能吵闹的啊!
意义:

1.我们运用健脑益智推拿法以帮助小儿尽快建立昼夜节律。目前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确实能增益睡眠。大约经过1-3个疗程,就能改善小儿睡眠,增进睡眠。

2.要防止小儿非病理状态下的啼哭,增加与改善小儿的睡眠。完全可以开发一种仪器。仪器有模仿妈妈的抚摩并录入妈妈关爱的声音。相信这种仪器会有效,也会有市场。
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