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惜字纸 古传统是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弃

评论2.3K1

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”古人爱屋及乌,自然对字纸也敬重万分。他们认为写有文字的废纸不能乱丢,总要先积存在纸篓里,然后再慎重地拿到特定的场所焚烧。这就叫“敬惜字纸”。

敬惜字纸 古传统是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弃

相传文昌帝君曾作《劝敬字纸文》,要人们珍惜写过字的纸张,用完以后要集中焚毁,以免文气流失。

多成论坛观点:留意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,万物皆有情。古训云:写有字的纸不可以随意丢弃(即不尊重之),读书人如想妙笔生花不妨遵循。论坛原文:我为之而震撼,所以我永不杀戮

 

古人认为经书(特别是《易经》)可以直接辟邪


清代袁枚《子不语》卷八"张奇神"条:

绍兴有徐姓者,新典巨宅,书屋三间,台榭俱备,为馆师章生设帐所。章夜读至二更后,忽闻东房启窗之声,疑为暴客,即于窗隙窥之,见一少妇玩月,登假山,攀树杪,逾邻垣去。疑是私奔行径,遂掇书息烛而寐。鸡鸣未曙,闻树头簌簌有声,似是阳台归来者。凌晨,书童送汤沐至。问之曰:"东房为何人住?通内室耶?"童曰:"不通,乃前业主封锁之闲房耳。"章闻大疑,因往观之,则门封锁,窗闭如故。窥之,内有灵柩停焉。至夜,留意观察,又复如是。章因秉烛,启窗入观,则棺盖斜起,中空无所有矣。章生乃将棺盖代为扶起,取《易经》拆开,密铺棺上,归,登楼俟之。及五更时,见女从窗入,睹《易经》而却,绕棺一周,旁惶四顾,举头见章,知其所为,拜而哀求。章笑而不许。鬼曰:"若汝不下楼,吾即上矣!"章仍不听。鬼物乃作青面獠牙状,腾踔直上,章遂眩而坠楼,不省人事。迨书童送茶汤至斋,遍寻章生不得,乃与主人登楼观之,见楼下东房,似有人在。启关视之,则章生与女尸并卧地上。抚之,章体温,因共抬出灌救,半晌苏。述其所见,具呈于官,为之查尸亲领埋。而尸亲已全家远出,因房无人看守,故为出典,至徐已三易其主矣。亦由僵尸为祟故耳。于是焚其棺。邻家子患鬼者,从此绝迹矣。

如果任意糟蹋字纸会给自己招来祸害

《北东园笔录·三编》"不敬字迹二事"条::

安溪李家妇某氏某翁,为邑诸生,去世已久,家中书籍盈架,氏生儿,甫周岁,每值儿下便,即折册页拭秽。一夜,适夫他往,氏闭户睡,醒,失儿所在。欲起寻觅,忽被雷震死。明日,族人出操作,路经氏门,见呱呱小儿,知为氏子,不解何故掷置门外,遂抱入怀。及日卓午,门仍紧闭,不闻人声,众破门入,惊视,册页成堆,皆沾秽物,氏尸在焉。每怪世人抛弃字纸,辄自解曰:"我非读书家。"遂至践踏无忌。上干天怒,如氏者可胜道哉!不知朝廷非字道不尊,官吏非字事不治,士民非字名利不成,振古如斯,其所维系者甚大,而其理甚明也。是故天下不可一人不识字,即不可一日不敬字。又道光十三年二月初三日,同安洋宅陈姓者,累日赌输,移怒赌具之害,尽投粪缸中。薄暮,某还过其地,心头一悚,被雷打死,并碎其缸,无一人知者。是夜,大雨倾盆,漂尽污秽。及天明,众视某尸横地,见具尚在破缸之底,纸牌叶叶可数,方悟为不敬字迹之报也。

 

我们该如​​何敬惜字纸呢?


(一)存敬意,勿随意丢弃:弟子规云:“虽有急,卷束齐,有缺坏,就补之”。要将所有书籍,放置洁净处,摆放整齐,用过后立即归回原处,切勿角落地板、桌椅、餐厅,随手一放,任人横跨、践踏,尤其浴室厕所内,更不宜放置字纸,十分不敬。古人读经前,必净手焚香,其心之诚敬,实为榜样。

 

(二)报深恩,应妥​​善处理:现代人应用纸张十分泛滥,广告、报纸、影印俯拾即得,若不善加处理,则必与垃圾、污物为伍,折福消寿,后果堪虑。其实,敬惜字纸,只是举手之劳,随缘方便,善加整理,能用则用,勿任意浪费,便是成就一件美事。

 

(三)有坚持,勿随顺流俗:许多人拿字纸擦拭玻璃,或衬箱底,有的折成垃圾盒,有的铺地以为坐垫,这些作法都是世人不明,蒙然造罪,实在可怜。我们应有定见,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,更要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知见,改掉不当的陋习,用智慧启迪惜字精神,实是功德一件。

 

(四)慎书写,惜字于无形: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用字遣词,若于世道人心有益,则功德无量,但淫词秽语,引人暇思,争讼办案,离人骨肉者,实在罪大恶极。
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