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受中醫調治時應該知道的瞑眩反應 音頻完整版

评论1.9K

多成中醫網上醫院對瞑眩反應的解釋

瞑眩反應,是中醫和西醫的其中一個原則性的分別:

中醫是將疾患發出來,驅逐出之,一勞永逸;

西醫是將皮球按在水裡般按住它,所以一輩子都無法擺脫,永無寧日。

《書經.說命篇上》曰:“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”,意思是說,如服藥後不發生瞑眩(miàn shiuàn)反應,就不能達到根治疾病的作用,其病不會痊癒(瘳chou)。這些用藥後的反應,又稱“好轉反應”,“調整反應”,“健康反應”,“免疫反應”,亦稱為“瞑眩反應”。是為了促進人體本能的自然痊癒能力,發揮臟腑細胞再生功能和經絡傳輸機能活化的效應,也是為了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所必須的新陳代謝反應,必由之路,必然之事和必經過程。

中醫認為“好轉反應”是處方有效的證據,是合適的反應而非警告的反應,為因治療而凸顯出來,以自然治癒力為中心來治病,對細胞充分供給氧分和營養素,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。中醫甚至有“不起瞑眩,症狀不愈”的說法。“瞑眩反應”並非副作用,這是對人體各個器官進行有效調節所產生的一種現象。瞑眩的發生是在辨證無誤、處方恰當的前提下,伴隨著疾病的迅速趨愈而出現的一種治療反應(藥物正性作用)。其具有一過性症狀激劇,或出現與主治疾病無關的意外症狀,當屬機體潛能(正氣)借藥力相助與病邪抗爭並驅之於外的表現,其預後良好。如同大禹治水——舍防堵而采疏導,藉瞑眩反應將體內的致病因數與毒素儘量疏導排除,是將體內有毒物質排出而引發的有益生理現象。否則留存體內的致病因數或毒素未能徹底清除排出,縱然由其引發的疾病症狀表面上似乎已經壓制防堵而好轉,但終有一日再度復發,所謂“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”。

根據搜索到的資料,上文中的《書經》即古典文集《尚書》,其中說命篇有上中下三部。

說命篇上原文:

王宅憂,亮陰三祀。既免喪,其惟弗言,群臣咸諫于王曰:“嗚呼!知之曰明哲,明哲實作則。天子惟君萬邦,百官承式,王言惟作命,不言臣下罔攸稟令。”

王庸作書以誥曰:“以台正于四方,惟恐德弗類,茲故弗言。恭默思道,夢帝賚予良弼,其代予言。」乃審厥象,俾以形旁求於天下。說築傅岩之野,惟肖。爰立作相。王置諸其左右。”

命之曰:“朝夕納誨,以輔台德。若金,用汝作礪;若濟巨川,用汝作舟楫;若歲大旱,用汝作霖雨。啟乃心,沃朕心,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;若跣弗視地,厥足用傷。惟暨乃僚,罔不同心,以匡乃辟。俾率先王,迪我高後,以康兆民。嗚呼!欽予時命,其惟有終。”

說複于王曰:“惟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後克聖,臣不命其承,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?”

完整音頻


 
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