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推拿穴位和操作古今变化大。有一种复式手法叫“按弦搓摩”,又叫“搓摩胁肋”。最先提出这一手法的《小儿按摩经》“先运八卦,后用指搓病人手。关上一搓,关中一搓,关下一搓。拿病人手,轻轻慢慢而摇,化痰可用”。弦在患儿手上。后来,清代骆如龙《幼科推拿秘书》改弦在胁肋“此开积痰、积气、痞疾之要法。弦者,勒(肋)骨也,在两胁上。其法一人抱小儿坐怀中,将小儿两手抄搭两肩上,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下,积痰积气自然运化。若久痞,则非一日之功,须久搓摩乃效”。他对照文字,以两掌置于患儿两胁下,依次从上至下推抹、搓揉。搓揉至天枢时,就势双点天枢,一拂而起。他觉得这个方法不仅疗效好,而且术式美观,流畅。最能宽胸理气,开郁消痞。对于小孩因为生闷气、发怒而导致的食少、腹胀、大便不调等有效。对于小儿腹部包块也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面对小儿推拿中普遍存在的这种“同名异法”现象,他强调一定要结合现代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和儿科疾病规律去分析。他认为“按弦走搓摩”既然化积消痞、行气化痰。显然刺激胁肋比手上好。因为两胁为肝之所居,乃肝经经脉集中分布之地。从上至下推抹与搓揉,直接刺激肝脏和肝经,理应平肝逆,降胃气,通调三焦。他甚至认为,“按弦搓摩”的名称可能与二胡的结构和演奏有关!二胡竖于腿上,宛若坐位小孩。胡琴之弦从上至下依次“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多”八个音符。人之肋骨十二匹,除去上下各两匹(1、2肋很短,被锁骨挡住,11、12肋为游肋),只剩下八根肋骨弹抚。这难道不是天人相应吗?
他想,在两胁操作刺激肝和肝经。如果改成前胸后背会怎么样?”他突发奇想。
“那可是肺的区域,就能刺激和作用于肺了!”他相信自己的猜测。
前胸和后背曾经给他刻骨铭心的印象。
他的外婆,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。从小宠着他。那个年代穷,饭吃不饱。为了补贴家用。白天外婆常常带他们几姊妹去到山上和地里,去抠螺蛳(喂鸭)、捡树叶、摘野果、挖野菜和拾麦穗。晚上,煤油灯下,教他们编草帽辫。一边编织,一边给他们讲“熊家婆”和“狼来了”的故事。长年操持,外婆患上慢支炎。那是一种今天也没法断根的疾病。咳嗽气紧成家常便饭。一旦受凉症状就会加重,卧床不起,说话气喘吁吁。每年冬天都要住几次医院。
他和外婆睡一张床。外婆前半夜可以无事。到了凌晨4点左右开始咳,一直咳到天亮,最终排出一口粘稠结块样浓痰,咳嗽才会平息。每当外婆咳得厉害时,父母就会来到床前。扶外婆坐起,给她锤背,给她抹胸,给他含一颗冰糖。说也奇怪,一锤、一抹,一润,那口痰出来,外婆就好受些。
那时候,他想,如果早一点锤背,抹胸,滋润嗓子,会不会让外婆不咳?
现在,他成了医生,每天面对无数咳嗽患儿。他有了实践自己童年愿望的机会。
他将孩子抱起来,侧向坐于自己腿上,一手掌置于前胸,一手掌置于后背。双手紧紧挟持患儿胸廓。依次从上至下先推抹,再搓揉,再拍击。经3次左右推拿,患儿咳嗽就会减轻或消失(但首次操作,常常使咳嗽加重)。
学生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
答:“肺系从鼻开始,向下,有咽喉、气管、支气管、细小支气管和肺泡。它们犹如一串葡萄,悬挂胸中,为人体固有结构,很稳定。侵入人体的邪气、粉尘与雾霾等为外来物质,属于活动的,临时的,粘附着的一种不稳定结构。当在前胸后背推抹、搓揉与振拍,人体固定结构仍然固定不变,而外界侵入或人体自身的分泌液等,由于它们本身是活动的、临时的、粘附在上面的。受到这种特殊的刺激就会在形态和位置上发生改变。一定会改变的。这一改变,就有通畅的希望,就是化痰的基础。”
“为什么会加重咳嗽呢?”
“这与操作体位有关。”
“体位?”
“固定结构固定不变,它们是管道,是河床。异变结构是被污染的河水。水往低处流。我们坐位按弦搓摩与振拍胸背,相当于将污染的河水向下游排泻,可能会堵塞下一级细小支气管,甚至肺泡,所以,会引起或加重咳嗽!”
“照你这样说,这种方法对人体有害!”
“有害?”他笑了笑。予以否定“不会的!肯定无害!”
“啊?”
“人是活着的人。咳嗽本身是人的自我保护性动作,是人为了排痰和顺气而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求生本能。临时不稳定结构的位置与形态发生改变,暂时堵塞下一级细小支气管,影响到肺的呼吸,人才会咳嗽。但咳嗽瞬间,胸腹振动,膈肌上抬,气喷痰涌,飞沫四射。咳完了,痰排了、邪尽了,气顺了,炎消了,咳嗽最终会好转。”
“原来是通过促咳嗽而治好咳嗽的?”
“可见,操作当时和急性期的前几次,患儿咳嗽加重是正常现象!只要向妈妈们解释清楚,她们会理解。”
“这是真正的让肺肃洁!”
“慢!你说什么?”他问学生。
学生有些不解,以为说错了。有些战战兢兢,“我说这是真正让肺肃洁”
“真有你的!就将这种方法叫‘肃肺’法吧?”他用拳锤击学生背以示表扬。
这就是肃肺法的发明经过。
文章来源 公众号: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