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运六气熟练运用基础之天文历法知识

评论1.3K

因为我是完美主义者,希望我写的东西不管是文字还是逻辑都是经得起推敲的,好看又好懂的,过三年、五年、十年拿出来看还是有价值的,所以当我跟自己较上劲的时候,更新是一定快不了的。

但是请你们放心,我一定会好好把这个五运六气入门系列写完。自己选的路,跪着也要走完

天文和历法不分家,《尚书•尧典》曰:“(帝尧)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”

古人发现星象规律性的变化与特定的物象(动物、植物的表现和反应)和气象(风、云、雷、雨、电、寒、暑等)之间有对应关系,于是观象授时,“仰观星日霜露之变,俯察昆虫草木之化,以知天时,以授民事。”

物象受年运的影响可能会提前会推后,但是天体的运行规律是相对稳定的。用天文观测结果来确定时间和节气,指导百姓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,可以说是相当聪明了。

张衡云:“文曜丽乎天,其动者有七,日月五星是也。日者,阳精之宗;月者,阴精之宗;五星,五行之精。众星列布,体生于地,精成于天,列居错峙,各有所属。”
《黄帝内经•宝命全角论篇》曰:“夫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人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父母。”

五运六气熟练运用基础之天文历法知识

我认为这两段话说明:地球上的阴阳五行力量来自于日月五星;任一时刻日月五星相对于地球所处的位置、相互之间的排列关系决定了在这个时刻出生的人的五行偏性、体质弱藏;任一时刻的八字都对应着一幅特定的星象图。

《黄帝内经•气交变大论篇》曰:“帝曰:夫子之言岁候,不及其太过,而上应五星。”“岁木太过,风气流行,脾土受邪。民病飧泄,食减,体重,烦冤,肠鸣腹支满,上应岁星。”类似上文这样,运气七篇里也多次明确指出五行力量的盛衰与星象的直接对应关系。

阴阳五行不是咱们老祖宗发明的,说发现更准确。

很多人觉得阴阳五行看不见摸不着,是老祖宗闲得没事干,编出来让脑细胞做体操的玄虚概念。你看好多现代人写的书里对阴阳五行的解读,那种没办法避开不提、自己又不相信的委委屈屈的态度,背后隐藏的都是这种观点。

只要你运气病案推得足够多,你就会明白老祖宗说的这些话绝非虚言。

大家需要记住在春秋战国以前,木星叫做岁星,火星叫做荧惑,土星叫做镇星,金星叫做太白,水星叫做辰星。运气七篇里会出现五星的这些名称。

天文星象这一块我就是只菜鸟,周易基础我还是报了付费班学的,三垣、二十八宿、星次分野老师都有讲,学完了我还是懵懵懂懂的。

除了能找到银河,月朗星稀的时候能认出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,在高山、草原这些空气质量好、能见度高的地方,我看天上挨挨挤挤、多到快要站不下的星星们,就跟看圣诞树上的灯泡一样,长得都一样,我怎么分得清谁是谁?

好在学五运六气把历法弄清楚,就能正确推算了。

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历法:太阳历、太阴历和阴阳合历。

太阳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,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,共365¼日。

太阴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,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,每月是29天或30天,一年为十二个月,共354日。

中国传统历法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是阴阳合历,月用朔望月,年用阳历年,用闰月调整节气。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就使用这种历法,所以又称“夏历”。

家用日历上阿拉伯数字“1、2、3、4、5……”标注的日期是西洋历,也就是公历、格里高利历,是国际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,我国建国以后开始采用这种历法,中国的传统历法也并行使用。

一、

朔望月属于中国传统历法阴阳合历中的阴历部分。日历上阿拉伯数字旁标的“初一、初二、初三、初四……”,这些就是我国传统历的阴历,阴历有闰月。
朔和望是月亮运动轨道上的两个位置。

(月相变化图:内圈各月球表示月球与地球、太阳的相对位置,外圈各月球表示地球上所看见的月球。)

在朔时,月亮正好在地球与太阳中间,而且背对着太阳光,这时候从地球上是看不见月亮的,也就是初一;

在望时,月亮与太阳隔着地球遥遥相对,对着地球的一面正迎着太阳光,这时候从地球上看月亮,看到的就是满月,也就是十五。

连续两次朔或连续再次望之间的时间间隔,称为一个朔望月。

二、

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传统历法阴阳合历中的阳历部分。日历上阿拉伯数字旁标的“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……”,这些就是我国传统历的阳历,阳历没有闰月。

宋代王应麟《玉海》:“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,故一岁有二十四气,每月有二气,在月首者为节气,在月中者为中气。”

二十四节气按名称的含义可分为四种:(1)表征四季的有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八个节气;(2)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五个节气;(3)表征降水量多寡的有雨水、谷雨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七个节气;(4)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蛰、清明、小满、芒种四个节气。

节气,本质上是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均分成15 °一份,24份共360 °。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固定位置。

因为季节是地球公转的反映,所以节气可以比较准确地表征气候的冷暖,从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。所有节气的时间万年历都能查到。

八字命理和五运六气推算用的四柱八字,用的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的中国传统历中的阳历。

 

下面讲干支纪历:

干支纪历就是天干和地支从各自的第一个字“甲”和“子”开始,按序依次以阳干对阳支、阴干对阴支的规则相配,组成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至癸亥,共60个组合为一个循环周期,称为60甲子,而后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无限循环,用以记录和计算时间。

中国传统历中的阳历年、月、日、时都是用干支记录。中国从东汉建武三十年(公元54年)开始用干支纪年。干支纪历具有连续不间断的优点。

因为五运六气推算要用到,所以六十甲子必须要熟悉。

学习方法有两个:一个是背熟天干地支,然后拿张白纸,自己凭记忆从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一直推到癸亥,多推几遍,这样难度稍大,记忆会比较深刻;

另一个就是不动脑子动嘴巴,没事就从头到尾顺序读一遍,读熟了能张口就来,也是可以的。

这种常识性的知识都是属于一次性投入、终身受用的,大家一下子不能都记住也不用怕,慢慢就混熟了。

干支纪年,大家需要知道中国传统历阳历年的交接点是立春,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过的是阴历年。比如今年是公历2月4日5:28:25立春,这个时间点之前是丁酉年,这个时间点之后就是戊戌年。今年公历2月15日是阴历的十二月三十日,也就是除夕,老百姓最重视的春节。

干支纪月,大家注意这里讲的是中国传统历的阳历月,因此是按节气来划分的。从大雪开始为子月,小寒开始为丑月,立春开始为寅月,惊蛰开始为卯月,依次类推,十二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,而天干则随之轮转。六十干支正好五年轮转一遍。在中国传统历法的阳历中,正月建寅,立春就是寅月开始,寅月也是中国传统历阳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。今天是2018年5月28日,5月5日立夏以后是巳月,所以现在是阳历的丁巳月。

干支纪日,大家需要明确日的交接点是子时。以北京为例,今天北京时间23:00开始就算明天了,就是辛酉日的子时了。其他地区以真太阳时为准。

干支纪日不分大月、小月或有无闰月,均按六十甲子的顺序依次推数,周而复始,无有间断。我国用干支纪日至少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,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不断不乱,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。

干支纪时,一日的时干支起于前一日的夜半子时。一日有十二个时辰,即子时23:00-1:00,丑时1:00-3:00,寅时3:00-5:00,卯时5:00-7:00,辰时7:00-9:00,巳时9:00-11:00,午时11:00-13:00,未时13:00-15:00,申时15:00-17:00,酉时17:00-19:00,戌时19:00-21:00,亥时21:00-23:00。跟干支纪月一样,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,天干查万年历就知道了。大家要注意这里的时间都是指真太阳时,不是北京时间。真太阳时看这里五运六气快速入门:真太阳时
干支纪历讲完了,为了让大家对中国传统历有更直观的认识,举例来说:今天是公历2018年5月28日,中国传统历阴历是四月十四日,中国传统历阳历是戊戌年丁巳月庚申日。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?

要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两个周期,既重视月象盈亏的变化,又照顾寒暑节气的时序,年、月长度均依据天象,编制阴阳合历明显更复杂、更麻烦。

因为阴历年与回归年相差11天多,如果不设置闰月调整节气,年数多了,差数积累下来,就会寒暑颠倒,岁时混乱。

为了让阴历阳历相安无事地呆在一个历法体系里,减小误差,让历法更精准更可靠,一千多年来,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就跟置闰法干上了。

刚开始三年一闰、五年闰两次都用过,到春秋战国时代使用19年7闰的置闰周期,到北凉采用600年221闰,到唐代李淳风的麟德历废除置闰周期,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。

中国古代正式的历法共有102种。改历这么频繁,宗旨就是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,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,并寻找一个合适的置闰周期。

为什么不单用阴历或阳历,非挑最麻烦的来?我考虑是因为实际需求,一个更高等更丰富的文明对优化历法的需求。

历法是工具,也可以理解为装备。打个比方,如果你要爬一座海拔800米的小山,运动鞋运动衣就可以了,如果你要爬的是珠穆朗玛峰,你穿这一身试试看?

太阳历就不用说了,中国是农业大国,没有太阳历,必不利于农业生产。

太阴历也是必不可少的,比如,《黄帝内经•八正神明论篇》说:“是以天寒无刺,天温无疑,月生无泻,月满无补,月郭空无治,是谓得时而调之。” 人体的气血会随着月亮的盈亏产生潮汐一样的变化,如果没有太阴历,对医生来说是很不方便的。

古人采用阴阳合历的原因肯定还有很多,我孤陋寡闻,能想到的只有这些,欢迎大家留言补充。

除了编排历法外,咱们的老祖宗还研究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视运动及其位置推算、日食月食预报等。
地球在离太阳最远的远日点附近运动慢,在近日点附近运动快,自转轴的方向还要变,导致黄道赤道的交点也向西移动,回归年短于恒星年,形成“岁差”。月亮运动也是有快有慢,月亮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是椭圆,在离地球最近的近地点附近运动较慢,最快的那一点位置也在不断向前移动。太阳公转的速度也不均匀。

这仨兄弟跑路都这么任性,在古代,没有现代精良的天文仪器和计算机的帮助,推算行星位置和预报日食月食的难度,你们可以自己脑补一下哈。

也因此,预测日食月食的准确度就成了PK历法优劣的重要标准。《晋书·律历志》曰:“效历之要,要在日蚀。”历代历法家都公认并运用这个标准。

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不能准确预报日食月食是要杀头的。

觉得中国古代文明不光辉不灿烂的,来来来,不要用天文望远镜,不要用电脑,你来预测一下下一次的日食

文章来源:公众号 中里个医
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